"六廉"思想
《周礼》提出考察官吏要看“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这六种能力前均加上一个“廉”字,意指为官者既要具备能力,又要廉洁,但廉是首要的。
历史背景
“六廉”思想是我国廉政思想遗产中的精华。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周礼》一书中,提出了考察考核官吏的“六廉”思想,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对官吏整体素质的要求,影响十分深远。
腐败是文明社会以后的普遍现象。根据历史记载,在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前夜的氏族社会晚期,腐败就已经产生。在腐败产生的同时,反腐败的廉政思想也产生。《尚书·尧典》中记载了尧为政“允恭克让”“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敬授民时”等思想,就包含了统治者应当勤政、节用、爱民、尚贤等多层含义。
夏商西周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后的早期发展阶段。腐败犹如汹涌的潮水与王朝相伴随,对公共权力滥用而发生的腐败不绝于史。种种腐败现象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促使了廉政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六廉”思想的产生是春秋战国官僚制管理的内在需要。春秋和战国这一时期国家林立,竞争激烈。随着等级分封制贵族社会的瓦解,各国逐渐开始建立起君主官僚制新的管理模式。当时社会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型,但腐败现象依然不可遏止。如果说夏商西周时期关于廉的思考还主要限于如何提高统治者道德素质,以及对种种腐败现象道德性谴责的话,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廉的思考则更为深入。
、
历史意义
“六廉”思想是对源远流长的古代廉政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风起云涌廉政措施的继承与总结,它的深刻思想内涵,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廉”首次提出了系统考核官吏的思想
《说文解字》说:“计,会也,算也。”所谓“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即小宰要集中听取官府中各级官吏的汇报,计算他们的功劳多少,从而达到评断官吏治理好坏的目的。我国历史文献中常把“六廉”也解释为“六计”,就是明确指出了“六廉”的本质内涵。
“六廉”首次提出了廉能并重、以廉为本的思想
《周礼》将长期以来关于廉的思想与新的时代需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关于官吏廉能并重、以廉为本的思想。我国历史上德才并重的严密考核、考课制度,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我国古代廉政思想与文明产生相伴随,大体经历了原始传说时期、奴隶制国家时期和封建制国家时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廉政思想不断丰富发展,春秋战国以后,逐渐与廉政制度相结合,成为秦汉至明清历代王朝反腐倡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成为历代清官廉吏廉政行为的精神源泉。在丰富多彩的廉政思想中,《周礼》的“六廉”思想尤其值得重视。我国历史上廉政制度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官吏廉政行为的基本特点,都可以从《周礼》中寻找到根源。